当代英雄

《当代英雄》米.莱蒙托夫  草婴译  上海译文出版社

为了看莫斯科大剧院16-17季度的芭蕾直播《当代英雄》做功课读了莱蒙托夫的这本小说。这部在俄国家喻户晓的划时代作品在国内却默默无闻。小时候我多次尝试俄国文学都半途而废,但这本小说却读下来一气呵成。莱蒙托夫26岁完成这本小说,不久后就决斗死了,天才都是英年早逝啊。

小说分5个章节,《贝拉》是马克西姆.马克西梅奇关于毕巧林在高加索流放时期的一段叙述,《马克西姆.马克西梅奇》则是这之后作者巧遇毕巧林的描写,而最后的三篇《塔曼》,《梅丽公爵小姐》和《宿命者论》都来自毕巧林的日记,是毕巧林对自己早年生活的自叙。就像译后记里所说,这种描写方式“就像好几盏聚光灯集中在人物身上,从各个角度将人物的经历,活动,思想,性格照耀得纤毫毕露”。不仅如此,我以前觉得三岛由纪夫的《丰饶之海》的写作风格很独特,每一部小说都展现了不一样的文风。但没想到早三岛一百多年的莱蒙托夫就已经实现了在一本不到200页的小说中写出行文风格不同的篇章。《贝拉》是异域风情,延绵山脉,戎马生涯。语言如环境一般粗砺,人物性格也是。《塔曼》一章则是魔幻诡异,月光之下,海的灵动。瞎孩子,美人鱼,从风暴中冒出来的杨柯,“突然在汹涌起伏的波涛中出现了一个黑点,忽大忽小,慢慢地升到浪涛的顶端,又一下子跌落在浪谷里,…, 像鸭子一样钻到水里,又像振翅高飞的鸟儿似地飞快地划动辄双桨,从深渊里的浪花中窜出来。我想这下子它要猛冲到岸上了,撞个粉碎了,不料它却灵活地侧转过来,安全地驶进了一个小湾。”读起来像什么?像不像海盗?像不像飞翔的荷兰人?《梅丽公爵小姐》一章除了是对主人公心理的最真切的剖析。因此,小说的叙事结构也像慢慢拉近的镜头一样循序渐进,先是道听途说(马克西梅奇的叙述),再是亲眼所见(“我”的叙述),从终于我们有机会踏进毕乔林的心里了。

莱蒙托夫真幽默啊。梅丽公爵小姐的母亲对毕巧林说“让我家客厅的风吹散你的忧郁吧”,比如毕巧林形容自己跟维拉的对话“本来以为要谈什么深刻的话题,结果说了一堆废话”,又比如毕巧林说“这是最初的胜利,… 这一切我都太熟悉了,哎,无聊就无聊在这里。” 还有一些的自言自语比如“难道我爱上她了。。。废话。” 不愧是二十多岁的同龄人写的文章,读起来畅快多了。

《梅丽公爵小姐》那一章中,六月三日的日记对于心理的剖析真是写得太到位了!毕乔林追求公爵小姐,既不是出于对竞争者的嫉妒,也不是出于对小姐的爱慕。而是纯粹地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虚荣心:即让所有人服从于自己,让所有人都爱自己,让自己比周围的人都强。而且他说,他的“幸福”就来源于此。渣男的事不管是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都见了不少,可是很少从他们的心理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的原因,为什么要这么做?再仔细读这篇日记,这不仅仅是对俄国“当代英雄”的心理刻画,也是现代人的心理刻画,甚至何尝不是我自己的心理刻画。

几乎所有的评论都会提到,毕巧林这个人物形象就是当代俄国典型的“多余人”。可豆瓣有个评论写得好,“毕巧林这个多余人的形象是普世的”。如果读契诃夫,读普希金,那个多余人的形象仅仅是俄国当时社会的多余人,跟“我”没有重叠,与“我”并无共鸣。可是毕巧林的“多余”,放在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都合适,因为哪个时代都有缺爱的人。跟毕巧林一样,那些所谓的深刻的,深情的,至死不渝的爱情我都感受不到了,剩下来的是无尽的空虚与无聊。而我,已经像莱蒙托夫所写的,经历过一些激烈的情感之后,逐渐趋向平淡了。就像是瀑布泻下的水流最终还是在小溪里缓缓地流动那样,平淡下来了。我想起了我曾经读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》的震撼,对于女主人公的情感感同身受,几度落泪,眼泪都打湿了好几页纸。几年后我读《当代英雄》竟然也是心有共鸣。毕乔林的行为,我无法批判或者评价,但是那种性冷淡,爱无能,万般无聊,对一切失去兴趣的心理我完全可以理解。如果说当年读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》时的情感有如瀑布的话,那现在读《当代英雄》的心境就是瀑布之后溪水的静水流深。

Leave a comment